2024下半年~2025年初,是美股关键闭合期。国内仅小马和文远奋力一跳,钻进了那个小口子。
尽管“美股梦”生不逢时,但上海车展后,Momenta铺天盖地的“主机厂合作广告”,暗示着这家中国前装量产项目最多的Tier1,有在今年上市的强烈需求。
很明显,受“昂贵人力”与“车型交付量”所限,一直在想用AI把人替换掉、甚至后端开发工程师都在陆续消失的Momenta,资金链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但最近一两个月,无论是“内部Robotaxi团队重建”还是对新能源重卡的投资,都让我们困惑不已:
作为经历过中国L4黄金时代的人,Momenta决策层必然对这两项业务心知肚明,毕竟现在还疯狂喊这俩概念的,都是想找接盘侠和冤大头,但真为这个概念掏钱的:
另据了解,Momenta之所以投零一重卡,不仅仅是为了推高估值的务虚任务,还有另一个因素——
嗯,以上诸多行为,与“Momenta要回美股”的市场流言,有了完美对应。
没错,产业里又在疯传Momenta要重回美股了。工程师又在欢呼雀跃自己的股票不会缩水了。
如果通道再次打开,那么本就打算赴美IPO的Momenta,其实已选择了更隐秘的上市方式,也就是所谓的“密交”通道。
但有趣的是,这一美股上市机制,被很多人渲染成“看不到招股书”“不经审核就能上市”等迷惑市场的言论,让人摸不必博平台到头脑。
只不过,它最大的特点,是在公开招股书前,有一大段“非公开的SEC审核流程”,隐藏所有财务业务细节。一旦事态不妙,可随时撤回申请,不用承担市场与舆论压力。
嗯,也就是说,假如Momenta在10月上市,那么招股书只会提前一个月公布。
一个多月时间,虽可抵挡竞争对手的部分谋划,但抵挡不了舆论骚扰。毕竟各类细节,早晚是要曝光的。
前有重卡图森被迫下市,后有小马文远作为中国Robotaxi代表冲入纳斯达克,而美股又历来不买账存续百年的“前装量产”概念…
一方面,有产业资本人士指出,港股的“资本流动性”这些年有点萎靡不振,只不过2025年初有过一波所谓的“中国资产重估”,才会出现流动性溢价反弹。
通俗点说,就是受外部因素影响,世界上最有钱且又继承了中华优良“存钱”传统的部分华人,陆续将手里的钱掷回香港,盘活了香港的资金池。
另一方面,与每家亟待上市的公司一样,手握期权的工程师们也在嗷嗷待哺,等着从这家“人才流转率最短时只有俩月”的公司里,拿命换点养老钱。
早期股的水分多,后来者的期权更是打折。但这些都是中国民营公司的通病,没啥特别的,毕竟当初极氪期权的打折力度曾高达1/10。
“亏损型科技股在港股上市解禁,基本都是要暴跌、甚至破发,比它上市那天发行价还要低。
如果他们的入股价格远低于发行价,还有得赚。但如果跟发行价接近就要做好准备了。”
尽管与美股比,这里面不乏又烂又小的“萝卜”,但再小也是坑。更何况还有个“大个头萝卜”地平线。
因此综上,尽管Momenta的确是中国智驾产业首屈一指能做点实事、能做量产的公司,也必然比那些三四线公司活的更长久,但我们曾经提过:
事实上,产业走到今天,即便中国市场能容纳三家高阶智驾供应商,也已经是“撑到肚儿圆”的程度。
在大家惊叹Momenta把大半海外车企项目与定点收入囊中时,有没有想过,中国20万以上新能源车型销量,至少60%是由几家新势力瓜分的。
而今年4月小米事件,无论是“小米自研”本身垃圾,还是竞争对手在背后推波助澜,总之,硬是把“中国智驾产业”给生生搞垮了一半生气。
也就是说,死亡与资本整合将再次加速,二线智驾供应商的“独立寿命”也将再次提前。这也是近期四维与鉴智有并购倾向的根因。
而所谓的奔驰宝马等一众德系大牌车企,不说在国内销量如何,即便有出海优势,但项目都是长线年后的车型。
这对于短期财务数据没有太大的帮助,跟现金流紧张的二三线公司更是毫无关系。
综上,我们认为,除了L3、Robotaxi与重卡这些虚无的业务赛道,Momenta的“生命之本”,其实就两个:
最早进入主机厂量产赛道,搭建了成熟的技术平台与数据闭环体系,同时积累了成熟的交付经验与流程体系。
上汽、广汽以及多家合资厂的信任与资本背书。(但实际上,这几家主机厂的销量几乎毫无长进)。
自研芯片。最近虽传已装车测试,但实际上这个传言已传了大半年之久,就是为了推动上市。
对于算法推理最重要的NPU,他们买了美国公司expedeta的人工智能加速器IP;芯片设计,则交给了SoC设计公司——智原科技。
因为中国三四年前到处融资、打着“原创设计”的芯片公司,大多都是靠“拿来主义”撑牌面,到处“买IP”,但往往搞不定制造端。
但这枚芯片被产业质疑的点在于:40W的270T。这个功耗算力比,似乎比英伟达都牛逼。
此外,有产业人士指出,由于是一块BMC,即便不行,他们也完全可以随时替换高通做兜底。
当然,最终的智驾系统测试结果,只能交给Momenta的“好哥俩”上汽与广汽的项目验收来检测了。毕竟关于芯片的一切众说纷纭,但体验效果却骗不了人。
你可能会觉得,如果Momenta不行那没人行了,它已经是中国绝对的优质智驾企业。
甚至站在企业存亡角度,“裁员”和一些非开放竞争手段,都是为了企业能持续运营、保证资金链不断裂的不得已之举。
但Momenta要面对的现实是,小米以一己之力,加速了整个中国汽车市场“老年对手”的衰亡速度,国资老牌车厂尤甚。
另外,一直迟迟不见腰部公司消亡的高阶智驾市场,再次被按下了淘汰赛的加速键。可以说,传统主机厂的自研这次都不一定能保住了。
未来,“上市硬件厂与Tier2”的腰部联盟,将远不仅“四维与鉴智”这一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