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有不少普通公立大学,在财政拨款减少的情况下,选择提高新入学大学生的学费。
说来比较奇怪,在大学生供大于求、学历贬值的大背景下,大学的学费不降反升。
有些学校有校友捐赠的传统,比如今年4~5月间,上海一高校在120周年校庆之际,累计接受校友捐赠金额超15亿。
捐赠是很多欧美大学的重要经费来源之一,但是在国内高校还是凤毛麟角,并不是任何一所大学都能享有这么多的校友捐赠。
也就是说,大学生其实是一批“准财政供养人口”,考上了大学,相当于获得了4年的“体制内”体验卡。
在公务员降薪、事业编缩编、公共事业涨价等大背景下,大学生学费上涨也是情理之中。
而且,就跟很多城市的地铁20年来首次涨价类似,很多大学的学费已经20年没有涨了;
相当于多年以来积累下的政策储备,在财政吃紧的当下释放。所以这次涨价其实也是情理之中。
从2022年开始,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经连续4年突破1000万,今年是1222万,创历史新高。
在房地产退潮、互联网饱和、双减等大的经济叙事的背景下,连年增长的大学生人数,对应的其实是更少的白领岗位。
找到一个双休、有五险一金的基础白领岗位,其实是大部分普通大学生的就业预期;
但是很显然,现在的大学生供大于求,就业市场已经无法满足所有大学生的这个基础的就业预期了。
但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现在AI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应届本科生的就业难度。
因为AI目前最擅长必博首页的,就是可以代替一些不需要丰富的经验,复杂度比较低的初级白领的工作。
他们制作出来的AI工具,又会替代掉对应领域的初级从业人员,比如初级老师、文案等等。
相当于这些AI从业者和公司的老板,把原来属于很多大学生的收入“三七分成”了。
科技公司在没有社会责任的引导之下,没有对众生的怜悯,替代掉尽可能多的初级岗位,是它们成功的主要标志之一。
初级白领太容易被替代了,而那些技术、服务型岗位,则一时半会还看不到被替代的可能。
《2024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预测,到2030年现代蓝领缺口可能攀升至5000万。
我劳动人口每年减少约600万,但是每年仍然有大量的大学生找不到工必博首页作,要么全职考公考编,要么去送外卖。
对于那些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来说,如果从一开始就进入了一个专科或技术学校,对这些技术类工作,他们接受起来倒是没什么问题;
但问题是他们已经读了大学,自我定位上了一个台阶,心气儿不一样了,于情于理都不应该让他们再回到蓝领的岗位。
因为这个本科学历是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才考上的,如果最终的收入还不如当年班上考不上大学的同学,这种反差是大多数年轻人无法接受的。
所以哪怕他们以全职考公考编的名义做“全职儿女”,或者送外卖,都不愿意去做蓝领。
基于这种情况,可以猜到的是,这批年轻人出心理问题的比例,要比我们那个时候更加严重一些。
维持过于庞大的大学生队伍,对社会主要的贡献是延缓了一批年轻人进入职场的时间,同时让他们成为有闲、有钱的消费生力军。
大学学费上涨,好的一面是,可以反向逼迫家长们权衡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上大学。
对于学习成绩处在本科线临界附近的孩子们,不论这个学校好不好、未来的就业前景如何,反正上本科就比上专科要强——有这种想法的家长和学生是时候要转变一下思路了。
高昂的大学学费,让上一个普通本科的性价比,开始低于上一个不愁就业的专科。
从事技术、服务行业的人,他们同样可以得到社会的尊重,社会地位也会越来越高。
归根到底,金钱不一定会流入学历高的人的口袋,而是会流入稀缺性更强、这个社会更需要的人的口袋。
不考虑孩子的天分和兴趣的前提下,依然在盲目卷学历的家长,其实是刻舟求剑,后患无穷。
正如美国白宫发言人在怼哈佛学生时所说的:“我们需要更多电工、水管工,而不是哈佛大学中的少数***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