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市至今,奈雪的茶从18.98元最低跌到0.89元,跌幅高达95%,已经跌成了仙股。
数据显示,奈雪的归母净利润2021年~2024年累计亏损近59亿,2023年短暂的扭亏,远远不够填之前的坑,去年再次大额亏损。
对于还在成长的企业来说,或许亏损不足为惧,毕竟扩张需要消耗大量资本,不少成长企业早期也不怎么赚钱。
但糟糕的是,奈雪的现金流逐层减少,经营现金流净额从8.28亿逐渐降低到2亿,代表公司实打实能装进口袋的钱在减少,是经营风险的早期信号。
奈雪的管理团队,也出现不少问题。除了创始人,一路走来的投资人和核心高管都已纷纷退出,奈雪的品牌热度也明显低于同行竞品。
奈雪创始人彭心曾公开说,“奈雪的精神内核最像星巴克。” 在打法上,奈雪也确实很像星巴克:走高端线路,价格要对标,门店也要对标。
从数据来看,奈雪的茶产品均价接近20块,毫无疑问是第一梯队。门店面积也足够大,普遍面积在80平米左右,而下沉市场的蜜雪冰城只有30平。
宏观环境变化导致高端茶饮市场的必博官方网站增速,从2019年的111%最低降至-3%,机构预计未来几年增速大概在9%左右,而平价和中等价位市场则能保持两位数增长。
增长降速,收入增速放缓,但开店成本没有同步降低,导致单个门店的投资回本期被拉长,无论是加盟还是自营,扩张的性价比都在降低。
长江证券统计显示,奈雪每家门店的初始投资成本要98万,回本周期18个月,而同行的回本周期只有奈雪的一半左右。
奈雪成立的初衷,是希望能像星巴克那样,消费者能够悠闲地坐在店里,喝口茶,咬个包,聊个天,所以才普遍采用大面积的门店,大幅拉高开店成本。
但现实是,在奈雪的收入占比中,绝大部分的订单都是外卖或者自提,真正在店内点单的比例只有13%,花高成本搞大门店,变成摆设。
这些都属于奈雪发展的战略问题,当战略方向遇到不利变化之后,奈雪开始摇摆不定的跟随之路。
然而因为成本难以降低,硬打价格战的结果就是毛利率大幅降低,扛不住雪王们的进攻。
茶饮品牌在疫情前已经开始快速开店,19、20年的开店速度都在50%以上,口罩放开后,开店速度震荡下行,要圈的地已经圈得差不多了,而奈雪恰恰就是在23年7月开放加盟,此时留给奈雪的份额已经不多。
进展落后,意味着市场份额被他人蚕食,这时候理论上应该奋起直追,但奈雪依旧“傲慢”,早期的加盟条件相当苛刻,要求门店面积在90-170平米,单店投资接近100万元,后来随着压力增大,才降低门槛,将单店预算压缩到58万。
粤语有句俗话,“执输行头,惨过败家”,意思是如果落后于别人,浪费了机会,就是比败家还惨。一直在被动跟随的奈雪,最终只能承受量价齐杀的后果,无论是产品均价还是订单量,都大幅下跌。
自营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品控稳定,稳住出品,守好食品安全底线,是消费品牌长期存续的基础。
但自营的最大缺点,是扩张慢,因为扩张的背后需要后端供应链的支持,从原材料生产,到仓储,再到冷链物流,一整套的基础设施同步推进,如果前端跑太快,后端没跟上,最终只会做坏口碑。
然而当其他品牌快速扩张的时候,自己不跟上,那就意味着份额被侵占,这也是奈雪当前进退维谷的原因。
除了加盟之外,奈雪提出三个方案:一是优化门店,战术性收缩,例如关停低效门店,开小店控制成本;二是换切换到食品赛道,推出主打健康和低卡的green门店,专营轻饮轻食;三是出海,赚取高溢价。
然而,green门店的产品价格整体依旧不低,在消费下沉的趋势中,能撑起多少想象空间?
出海方面,虽然奈雪在2018年已经开始海外布局,但到目前为止,境外门店占比还不到10%,进展依旧缓慢。
更难的是,股价持续大跌,经营受困,经营现金流缩减之后,奈雪的“余粮”逐步减少。
本文中所有涉及上市公司的内容,系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及监管要求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官方网站、官方社媒、定期或临时披露的官方公告等)做出的分析与判断,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其他商业建议。
本文中所有涉及商业人物的内容,系依据合法渠道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媒体采访、人物传记等)做出的分析与判断,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其他建议。
因采纳本文,或受本文影响而采取的行为及其导致的相应后果,智谷商必博官方网站业评论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