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估值一度达到15亿美元的AI辅助编程公司——Builder.ai,彻底暴雷破产了。
随着最近一次「欺诈」的曝光,上一轮的投资人吓得赶紧冻结了投资账户里的剩下的3700万美元(共投资5000万美元),只给公司账户留下500万美元,而这500万美元还受限于政府的资金出境规定,也没法用来发工资。
这是自ChatGPT面世以来,全球AI初创公司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倒闭事件。
一路融资火爆,估值达15亿美元(约合108亿元人民币),集结了孙正义的软银集团、微软、卡塔尔投资局等赫赫有名的投资人。
然而没想到,所谓的人工智能无代码编程,背后是印度程序员“扮演AI”手写代码。只有人工,没有智能。
看似荒诞,却真真切切发生了。向来喜欢All in AI的孙正义,再次为一个骗局买单。
在AI驱动的叙事黄金时代,Builder.ai有一个好到不容忽视的宣传口号:让软件开发「像点披萨一样简单」。
这家成立于2016年的初创公司声称,它可以通过一个据称由AI驱动的平台,让非工程师也能够构建复杂的应用程序,从而普及软件开发。
可以说,凭借超乎寻常的商业直觉,Duggal早在OpenAI将人工智能技术推向主流之前,就预见到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变商业格局。
Builder的核心卖点在于其低代码、无代码平台,没有技术技能的用户也能为Android、iOS和其他平台构建定制化应用程序。创始人称与“传统”人工团队相比,其软件和应用构建速度最高可提升6倍,成本最高可降低70%。
声名大噪是2021年,Builder推出号称世界第一位人工智能产品经理Natasha。页面上有一句醒目的话:“我将帮助您创建自己的APP。”不仅能与用户沟通聊天,还可根据描述生成代码,一时间被视为AI先锋。
2021年,Builder完成B轮融资;次年又宣布完成1亿美元C轮融资,由Insight Partners领投,国际金融公司IFC、WndrCo以及前软银总裁Nikesh Arora等机构和个人跟投。此时,公司总融资额达到1.95亿美元。
当时Insight Partners合伙人称Builder在开发应用程序方面“失败率几乎为零”,比传统软件开发商“更便宜、更快”。
2023年5月,微软对Builder进行战略投资,并将其服务集成到微软开发者工具中。
Builder表示这笔未披露的投资“数额巨大”。而微软业务主管表示,这笔交易标志着“我们使命的延伸,赋能地球上每个人、每个组织,成就更多”。
这是公司最后的高光时刻。此时融资总额超过4.5亿美元,估值约为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8亿元),跻身独角兽级别。全球员工人数将近千人,但大部分员工位于印度。
Builder.ai提供的解决方案是:将模块化代码组件与人类开发者相结合,并由AI进行协调。
其名为「Builder Studio」的平台,配备了一个名为「Natasha」(娜塔莎)的数字助理,承诺提供由AI驱动的无缝用户体验。
但这个愿景的背后实际上是:大部分工作是由印度的开发人员完成的,而非AI。
2019年,「华尔街日报」揭露了一个令人尴尬的真相:Builder.ai的AI更多的是营销噱头,而非工程突破。
多位现任和前任员工表示,一些定价和时间表的计算是由传统软件来做的,剩下的大部分工作也都是由员工手动完成。
如果你告诉客户你在使用AI,他们很可能不会想到上世纪50年代的技术。决策树是一项非常老旧且简单的技术。
这些人表示,公司缺乏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并且公司内部使用的决策树不应被视为AI。
根据Reddit上多位前员工和知情人士的爆料,Builder.ai公司可能一开始就只有人工,没有智能。
多位前员工表示,管理层不可能不知道正在进行的欺诈,只是视而不见。这公司工作两年,几乎没有看到有项目交付。
而且有前员工透露Builder.ai极限压低员工工资,甚至称「给的薪资太垃圾」,并且不是AI导向,而是营销导向的公司。
一名用户在一年前就发现自己在使用Builder.ai的服务中发现很多「无法理解」之处。
包括:开发体验极差、缺少模块、代码无法使用、无法访问IDE甚至有些代码完全无法修改。
还有知情人士直接透露Builder.ai其实就是用「ai域名」来欺诈的公司。公司里雇佣了大量的低成本开发人员来「假装AI」。
关于这种造假行为,曾引起业内哗然。但创始人立刻发文反驳,否认公司夸大技术以吸引投资人,并强调从未声称完全依赖人工智能来打造其产品。
这则丑闻并未让Builder直接倒下,破产的导火索是资金链危机和财务造假。
据内部人士透露,该公司长期以来一直依赖夸大的营收预测和AI方面的宣传来获得融资。
庞大的全球员工队伍和耗资巨大的扩张计划,包括在东南亚和中东开拓新市场,使资金消耗率不断上升。
去年底,Builder从Viola Credit、Attempo和Cadma等贷款机构组成的财团,获得了5000万美元的担保债务融资。随后创始人向董事会提出需要更多资金。心生疑窦的董事会进行一轮审计调查,真相随之揭晓:
调查结果显示,公司此前称2024年营收为2.2亿美元,实际上只有5500万美元营收,相当于虚报了300%。而2023年的营收也从1.8亿美元缩水至4500万美元。
此外,公司布局中东地区的众多“经销商”,其许多转售行为并不存在,存在双方合谋以虚增收入的可能。
简单概括,为了维持公司高估值,Builder向投资方虚报每年营收并夸大客户案例,以此营造业务繁荣的假象,吸引更多投资者。
今年2月,董事会将创始人Duggal赶下台,并批准向公司注资7500万美元,投资方Jungle Ventures的高管成为新的首席执行官。
2025年5月,Builder.ai的高级投资方之一及债务方Viola Credit得知真实情况后,以违约为由扣押公司3700万美元,并限制所有资金使用,触发违约。
仅在两个月前接手收拾残局的首席执行官Manpreet Ratia手中仅剩下500万美元现金。
事实证明,Builder.ai向贷款方提供了夸大的财务预测,谎报了其营收健康状况。
但这次结构性崩溃背后更大的原因是,他们的商业模式从未与他们的品牌宣传相匹配。
Ratia在一次全公司范围的电话会议中,承认了败局已定。大部分必博平台全球员工遭到解雇,曾被定位为AI创新旗舰的产品也被搁置。
在失败之前的一个月,该公司进行了最后时刻的重组,裁掉了770名员工中的220人。
Builder.ai本周表示,由于「无法从历史挑战和过去的决策中恢复过来,这些因素给公司的财务状况带来了巨大压力」,尽管管理层「不懈努力」,但公司将任命一名行政官来监督破产程序。
据「金融时报」报道,Builder.ai总共欠了亚马逊8500万美元,欠微软3000万美元。
为何Duggal一开始能获得投资人的青睐?不论是卡塔尔资金、软银还是微软,都不是轻易能够欺骗的。
Sachin Dev Duggal在14岁时开始通过组装PC电脑开启职业生涯,到17岁时,他为德意志银行创建了世界上首批自动化货币套利交易系统之一。
他在21岁仍在帝国理工学院就读期间,启动了他的下一个创业项目——云计算公司Nivio。
在离开估值为1亿美元的Nivio之后,Duggal开始专注于打造一个名为Shoto的照片分享应用。
然而,他很难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前端开发人员。Duggal不禁思考:如果连他自己都难以找到可靠的帮手,那么没有工程背景的人又该如何开始构建一款应用呢?
于是,他创立了Builder.ai,旨在让软件构建「变得像点披萨一样简单」。
犹记得今年初,他投出的另一个独角兽——印尼水产养殖创业公司eFishery同样暴雷,震惊东南亚创投圈。
通过智能手机操控投喂鱼食,eFishery的故事曾吸引一批全球知名风投机构,其中孙正义的软银愿景基金多轮押注,最终持股比例超过8%,捧出了全球水产养殖行业的首家独角兽。但结果却令人意想不到——根据内部调查,该公司宣称2024年前九个月营收达7.52亿美元,实际数字仅为1.57亿美元。
直至今年初东窗事发,一众投资人损失惨重。放在今天的投资视角看,这种漏洞百出的错误并不难发现,但很长一段时间内其融资依旧顺利,令人难以置信。
更早前,社交独角兽公司IRL曾扬言对标微信,打造西方的WeChat。然而独角兽级别的估值融资,是通过谎报用户数据、尽调造假等手段,从投资方那里骗取得来,其中就包括孙正义的软银愿景基金。
“要赌就赌大的”——细数孙正义流传甚广的投资项目,往往是不出手则已,一出手便是大手笔。很长一段时间内,这样孤注一掷的打法缔造了硅谷诸多投资神话。但同样的方法论复制下来,却成了软银一个个窟窿。
从最新财报数据中可见一斑。尽管软银集团四年来首次扭亏为盈,但软银愿景基金却转盈为亏,2024财年税前亏损1150.2亿日元(约为56.36 亿元人民币),而上一财年的利润为1282亿日元。究其原因是早期科技初创公司IPO失利,且主要投资组合公司的亏损扩大。
不过,孙正义不会回头,他仍旧践行着“All in AI”哲学。从年初高调推出星际之门,到连续斥资上亿美元,参与量子公司QuEra和AI独角兽Tines的融资,势要在这场AI浪潮中占据一席之地。
诚然,洗牌的机会谁都不想错过,FOMO情绪(害怕错过)渲染下,所有投资人都在问自己:下一个OpenAI在哪里?我会不会错过?
但现实残酷得多,任何一家公司的规模、估值和知名度从来并不等同于护城河。当技术前景和实际能力之间,哪怕出现一毫米的差距,资本市场也会迅速放大这道裂缝,更不用说那些用技术幻觉堆砌的泡沫。
风口很诱人,但不是所有起飞的独角兽,都能安全着陆。还是那个朴素道理——保持敬畏。
讽刺的是,去年一场行业峰会上,创始人Duggal还公开批评AI骗局:“那些开出巨额支票的投资人,对人工智能的潜力了解甚少,他们分不清到底是不是骗局。诸多炒作让真正做事的人寸步难行。”如今看来,不啻为对自己的真实写照。
很显然,Builder.ai 不是第一个打着“AI”旗号圈钱失败的项目,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当前,全球 AI 领域投资热潮空前高涨,大量资本涌入,对任何带有“AI”标签的项目都趋之若鹜,导致估值泡沫化现象日益严重。Builder.ai的崛起正是乘上了这股东风。
这种非理性的繁荣,极易催生一批名不副实、“言过其实”的所谓“AI 公司”。它们可能缺乏核心技术积累,仅凭概念炒作和亮丽的 PPT 就能获得高额融资——而问题的本质在于:AI 营销 ≠ AI 技术,融资能力 ≠ 造血能力。
在 LLM 应用层充斥热炒、PPT 和幻想的当下,开发者、投资人和创业者更需要技术实干主义的回归。一夜之间爆火的“魔法平台”固然吸睛,但能真正跑出长期价值的,往往是那些深耕底层逻辑、从实际需求出发的技术方案。
记者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获悉,针对行业“内卷式”竞争,协会发布重要倡议,企业不应采取无序“价格战”,应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这里是SCMG新闻智播间,我是您的AI主播小涵,今天我们来聊聊。20年间视力全无异瞳治沙小伙曾亲手撕毁残疾证3岁左眼被刺伤,20年间视力全无,异瞳治沙小伙曾亲手撕毁残疾证,他说:我手脚双全,不需要这个东西,“异瞳”从弱点变成特点,眼睛给我带来了好运。小涵也要为这个小伙子点个赞!
皮实耐造又保值,燃油车里面你们首选谁?#汉兰达开三年直接省出一辆车 #汉兰达
#青岛姑娘在哈佛毕业典礼发表演讲“我们的崛起不在于证明对方错了,而在于不放弃任何人!”
李雪(女,1992年出生)被双开!追求低级趣味,套取国家资金,数额巨大
经查,李雪理想信念丧失,纪法意识淡薄,不正确履行工作职责,生活中追求低级趣味,利用职务便利虚列开支套取国家资金,数额巨大。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和身边的某个朋友、合作伙伴交流时,总感觉有些话不投机?儿童节过后,属狗的你可得多留意社交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