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农历正月初三。随着一声清脆的提示音,马克·穆勒在北京前门大栅栏商业街完成了当天第12笔移动支付。旁边的妻子安娜·穆勒举着刚刚买到的非遗鱼灯,爱不释手。
“这简直太神奇了!”马克指着手机屏幕上的支付记录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在北京的5天时间里,他们竟然没有用过一次现金,支付全靠手机“扫一扫”“碰一下”。
年轻的穆勒夫妇来自德国慕尼黑,这是他们第二次来中国。“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这次特意选择春节期间来北京旅游,体验中国的年味儿。”马克说。
187%,这是2024年北京接待入境外国游客的涨幅。随着我国不断放宽优化过境免签政策,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加之乙巳蛇年是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不少外国人开启快乐中国行,北京则成为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
“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变化。”马克说,“它代表着中国正在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
“更便利的支付服务、更优化的签证政策、更频繁的文化交流。”马克不假思索地回答。
支付便利化在马克眼里最为重要。的确,支付是连接经济活动、个人生活以及全球市场的关键环节。
2024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近一年来,一系列围绕支付服务优化的举措不断落地,政策效能持续释放:移动支付便捷,境外银行卡轻松付款,现金收付无障碍,支付方式更加多样,支付场景更加丰富,支付便利程度不断提升。
“去年3月以来,北京以机场支付服务示范区为关键突破口,迅速印发实施方案,构建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和市委金融办双牵头、包含其他20余个成员单位在内的市级协调机制,聚焦‘食、住、行、游、购、娱、医、学’八大重点场景,从外卡受理、移动支付、现金服务、外币兑换等方面综合施策、深入攻坚,推动重点领域、重点场景支付服务供给水平显著提升。”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周军明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截至2024年12月末,北京市8632家零售商户、5575家餐饮商户、733家酒店、353家医疗机构、235家娱乐场所、116家旅游景区实现外卡受理全覆盖;全市累计发放“零钱包”116万个;外籍来京人员可在全市2800余个银行网点、300家外币代兑点、90台自助兑换机、18家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机构网点、1.14万台ATM机方便地兑换人民币……
“这些变化不仅提升了支付便利性,更增强了外籍游客的安全感和信任感。”马克竖起大拇指说道,“在北京,我感受到了真正的‘无国界支付’。”
“因为两年前第一次来北京时有点窘迫。”马克说,“当时我的信用卡在很多店铺都用不了,还要随身携带大量零钱。”
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在颐和园公园门口,因为无法使用移动支付购买门票,他不得不排了半个小时队。“那天特别冷,我冻得直跺脚。”他回忆说。
有类似经历的外籍人士不在少数。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外卡POS机少、现金找零不方便、移动支付平台在注册绑定时手机号无法验证等问题都曾困扰着外籍人士。
几天前,当穆勒夫妇走出位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二层的国际到达出口,便被醒目的“北京服务”标识所吸引。
马克点点头说:“我们来北京过春节,想试试移动支付,但不知道从哪里开始。”
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马克下载了支付宝App,用德国手机号注册了支付宝账号,并顺利绑定了自己的维萨卡。
作为首都和“双奥之城”,北京是国际重要活动、重要赛事的举办地,机场作为境外宾客入境第一站发挥着国门作用。“2024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指导银行建设的两大国际机场支付服务中心自启用以来,持续为境外来宾提供支付服务咨询、自助货币兑换等服务,在入境‘国门’提供良好支付服务前端体验。在此基础上,两大机场24小时‘一站式’综合服务点于今年1月1日正式启用,提供支付、出行、文旅、电信等综合咨询引导,手机SIM卡、BEIJING PASS、移动支付App绑卡等高频事项办理,入境首站更便利。”周军明介绍说。
记者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北京服务”(机场服务点)看到了工行北京分行的驻点工作人员。“我们精挑细选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服务专员派驻在服务点,一年365天不间断。”工行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支行行长张洋表示,从2024年2月服务中心成立到2024年末,累计受理业务咨询3.47万件,其中,境外来宾1.36万件,涉及韩国、英国、美国、德国等国家。
干练帅气的明晔就是服务专员之一。采访中他告诉记者,自己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能说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语和英语,并且“有个热心肠”。
“每天要接待40位左右境外来宾。”明晔举着一张画满正字的工作卡片向记者展示。
“完全不会疲惫,反而充满了自豪感。”明晔憨厚地笑着说,“因为我们的每一次服务,都能让远道而来的外国友人从落地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支付的便利。”
记者在服务点看到,外币兑换机和可支取10元零钞的ATM机一字排开,格外显眼。
“ATM机的指引牌上,‘取款’字样被放大并突显,中英文字大小一致,进一步方便境外来宾根据指引使用。外币兑换机支持将21个币种的外币现钞直接兑换为人民币现金,支持9种语言,可第一时间满足境外来宾在京的现金支付需求。”张洋介绍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外籍游客在优化后的ATM机前驻足,随后轻松找到“取款必博平台”界面并完成操作。
此次北京之行,马克之所以能够顺利地用移动支付账号绑定自己的德国信用卡,源于“外卡内绑”服务的推出及持续优化。
为了提升外籍来华人士支付便利性,在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局指导下,支付宝和财付通相继宣布支持绑定维萨卡等主流境外银行卡,并升级相关服务,初步解决了绑卡支付难题。但是,随之而来的第二个问题是,认证流程过于烦琐,交易额度偏低。
对此,2024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指导支付宝、财付通等主要支付机构优化业务流程,简化身份验证,提高绑卡效率,将单笔交易限额由1000美元提高至5000美元,并将年累计交易限额由1万美元提高至5万美元。
成效正在迅速显现,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的数据显示,2024年1至12月,境外个人累计在北京地区办理“外卡内绑”业务3088万笔,金额42亿元人民币。自“外卡内绑”业务额度提升以来,月均交易金额实现翻倍增长。
“这种支付方式真的太棒了!无论是购物、用餐,还是乘坐出租车、骑行共享单车,都可以扫码完成。”马克说,“在德国和其他许多国家,人们更习惯用现金或者信用卡支付,但中国的移动支付让我大开眼界。”
安娜则忙着向记者展示她手机里新下载的各种App——微信、支付宝、美团、滴滴等,“这些可都是我在北京旅行的‘法宝’,日子一下子变得方便又有趣!”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当前,外籍游客来北京参观旅游不仅可以直接使用境外手机号注册中国的移动支付,泰国、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的游客还可以直接使用当地的电子钱包扫码支付,且不需要下载任何手机应用软件。这就是“外包内用”。
春节期间,一对韩国父子在南锣鼓巷的一家特色礼品店里挑选伴手礼,正当他们犹豫用什么方式支付的时候,收银员微笑着指了指支付宝Alipay蓝色标牌上的一个小标识,父子俩立刻会意,掏出手机用韩国电子钱包Kakao Pay完成了支付。
一部手机畅游北京,正成为外国游客的新风尚,手机就像一个“百宝箱”,给入境游消费增添了新活力。无论是“外卡内绑”还是“外包内用”,都极大地改变了外籍游客在北京的支付体验。
2024年12月17日,北京外国语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课题组基于对111个国家2000多位外国旅客的调研发布的报告显示:近七成受访旅客为首次来华;99%的受访外国旅客会向朋友推荐来中国旅行;外国旅客在华使用的支付服务和组合多元;超九成有过来华经历的外国旅客感受到中国移动支付的便利性进一步提升。
2024年7月,当法国工程师皮埃尔初到北京投身于中法合作的国际葡萄酒小镇建设项目时,每周乘坐地铁往返于房山郊区的项目地与市区住所,是他与北京的初次“磨合”。
地铁站内熙熙攘攘的人群、复杂的线路图以及陌生的购票流程,让皮埃尔有些不知所措。他站在售票机前,看着满眼的中文界面,甚是迷茫。他尝试着点击屏幕,却因不熟悉操作,屡屡出错。
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皮埃尔在人工窗口使用外卡POS机购买了一张单程票,烦琐的步骤和沟通的困难,让他感到无奈。
这样的购票流程持续了整整两个月。“有时候赶时间,却因为购票耽误了行程,心里特别着急。”皮埃尔回忆道。
改变发生在去年9月。2024年9月13日,北京市率先全面开通境外银行卡非接触式拍卡过闸乘车服务,外籍乘客可直接使用万事达卡和维萨卡进站乘车。
记者在北京多个地铁站看到,外籍人员乘车时只需要掏出银联外卡或上述外卡,在地铁闸机上轻轻一拍,即可顺畅过闸,出站后费用自动完成扣减。
“零延迟、秒放行。”这是多位外籍人士第一次使用外卡拍卡过闸时的突出感受。
“太方便了,购票的步骤全都省了。”皮埃尔笑着说,“这跟伦敦、米兰等国际大都市体验一样。”
地铁是一个城市的出行命脉,也是支付工具的主要应用场景之一。在业内人士看来,北京外卡刷卡过闸,既丰富了北京轨道交通票务支付的方式,也是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又一积极探索。
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支付结算处处长蒋湘伶介绍,自2024年9月13日开通以来至12月底,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外卡拍卡过闸运行平稳,维萨卡、万事达卡两类外卡轨道交通拍卡过闸交易15万笔、87万元;银联卡拍卡过闸交易33万笔、169万元。
作为支付便利化的先行城市,北京的支付变革之路,每一步都镌刻着开放与创新的印记。从机场的 “落地即享”,到城市各处的便捷体验,支付便利化已成为北京与世界对话的新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