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Z世代穿上汉服走向荆州古城墙,他们参与的不仅是一次消费行为,更是一场全民共建的文化认同工程——旅拍产业的价值,正从商业账簿走向国家文化战略的宏图。然而,当年轻人沉浸于历史长河,用镜头寻找文化根脉时,旅拍行业的另一面却正经历着剧痛与重构。
7月中旬起,媒体接连曝光铂爵旅拍婚拍业务陷入停摆,引发员工讨薪与客户追讨订金的风波。为此,曾为其直播带货的李佳琦公开致歉,并公布了赔付方案。从昔日25亿估值的高峰跌落至欠薪无法兑现的窘境,这一荒诞现实如同利刃,无情划破了婚拍行业虚假繁荣的华丽幕布。这并非孤例:2023年,与其命运相似的“唯一视觉”黯然退场;据悉,行业老牌“韩国艺匠”也已收缩战线,关停了多家城市门店。
一边是婚拍巨头的猝然倾覆,另一边,荆州古城墙上,身着玄色赤纹战国袍的少女迎风而立,手机屏幕上数万点赞数正悄然书写着产业重生的新篇章。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铂爵危机爆发之际,国风旅拍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门槛相对较高、文化内涵单薄的婚纱摄影不同,国风旅拍面向更广阔的旅游人群,市场潜力巨大,其更深层的价值在于激活了沉睡的乡村文旅资源与濒危的非遗技艺,已成为拉动地方旅游的重要驱动力。
行业规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延吉民俗园周边门店激增至上千家;凤凰古城沱江两岸密集排布1026家门店;西双版纳旅拍店总量突破600家;苏州城内,相关门店接近1500家。据业内人士分析,综合注册企业数量、热门目的地密度及隐形市场估算,全国实际运营的旅拍门店可能已接近3万家,远超官方统计。此外,独立摄影师、酒店驻店摄影师、旅行团跟拍摄影师等非注册、非门店化运营主体构成了庞大而难以精准统计的“隐形市场”,其业务规模可能已相当于注册门店统计市场总量的10%左右(约3000家门店的业务量)。
平遥古城永定门下,晋商服饰的绸缎衣摆掠过六百岁的青石板,22岁的李萌展开手中的缂丝团扇,快门声与檐角铜铃在晨光中清脆应和。2022年之前,这座2800年历史的古城里只有零星几家影楼,如今已有接近500家旅拍店。山西文旅厅的最新报告显示:旅拍直接带动就业近4000人,间接激活餐饮住宿、服饰制作、非遗手工艺等12个关联产业,单店年均文化衍生品销售额达23万元。在泉州蟳埔村,因“簪花围”旅拍爆火,昔日沉寂的渔村焕发新生,2000多名渔家女变身妆造师,年接待游客超百万,濒临失传的簪花技艺成为炙手可热的“金饭碗”,生动诠释了“一顶簪花兴一村”的文化经济共生效应。
铂爵的轰然倒下,与各地国风旅拍实践的蓬勃,形成了冰火两重天的鲜明对比。这不仅迫使行业重新审视快门背后的文化价值,更清晰地昭示:国风旅拍真正超越商业摄影范畴,成为激活文化复兴、乡村振兴与非遗活化的新引擎,一场深刻的重构已然展开。
近年来,“国风旅拍+”已成为国内城市文旅爆点的重要推手。泉州簪花围、荆州战国袍、西安唐风、西双版纳傣妹、延吉朝鲜公主、凤凰古城苗家姑娘、平遥晋商少奶奶等案例,通过沉浸式文化体验、社交传播和产业链整合,共同掀起了国内文旅市场的“沉浸式旅拍”热潮,显著提升城市流量与消费。
美团2025年上半年最新数据显示,民族服饰旅拍搜索量同比增长超100%,“户外摄影师跟拍”搜索量激增197%。年轻群体正在通过镜头重新感知中国文化。技术创新正深度赋能文化体验。扬州东关街,新上线的AI旅拍设备前排起长队。游客只需站立5秒,系统瞬间生成“东关古韵”“扬州园林”等文化主题大片。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算法让游客与历史无痕融合,静态的文化资源变身为可互动的动态体验,极大丰富了年轻群体感知文化底蕴的方式,尤其降低了体验门槛。
美团必博官方网站预测,2025年旅游场景下的汉服写线亿。其中,西安、武汉、荆州三大热点城市贡献率超40%份额——西安6000家汉服门店暑期订单翻倍,武汉黄鹤楼店铺单日营收7000元,荆州战国袍旅拍更带动古城客流激增28.7%,形成“设计-租赁-拍摄”百人产业链。消费群体呈现全龄化延伸趋势。Z世代将“出片”列为旅行刚需(小红书攻略搜索量3年增17倍),数据显示,亲子订单占比涨了30%;银发族成为新增量。行业报告预测,至2028年,国风旅拍核心服务规模或达500亿元,撬动综合消费链突破2000亿元。“美食、美景、美照”已成当代年轻人旅行的“新三件套”。
在荆州古城,一场旅拍行业的变革正在发生。今年初,荆州市人大代表刘柳提出《关于抢抓战国楚服旅拍风口的建议》,随后“千年风华映像荆州”旅拍季在宾阳楼景区启动。五一期间,荆州古城接待游客同比增长28.72%,综合收入增长23.45%。“来荆州做楚辞里的香草美人!”如今在宾阳楼、古城墙、博物馆,身着战国袍的游客随处可见。仅宾阳楼附近就聚集了40余家战国袍旅拍妆造店,带动200多人就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国风旅拍在文旅消费升级浪潮中迎来爆发,然而高增长背后,四大结构性瓶颈正阻碍其可持续发展,亟待系统破局。
旅拍行业服务标准化缺失导致妆造、精修是否满意无据可依,交付质量波动连锁问题,这也暴露了服务标准与用户感知断层、成本控制与弹性需求冲突、用户情绪与服务交付错位三大矛盾。
2023年6月,凤凰县旅拍协会发布全国首个旅拍团体标准,定义服务环节并强制明码标价,多个旅游城市跟进。但平台放大行业痛点:社交平台“避雷帖”影响力远超好评,部分消费者甚至利用差评机制施压换取免费精修。2023年旅拍恶意投诉量激增45%,平台机制几何级放大了情绪消费的破坏力。
针对摄影服务中常见的品质与预期落差痛点,“图游跟拍”作为深耕该领域的服务平台,依托SaaS系统推出的“先拍后付”创新模式,提供了一种破局之策:摄影师完成拍摄后即时上传原片,消费者可直接通过手机浏览、挑选自己满意的照片,按张付费下载。这一机制将原本难以标准化的摄影服务,拆解为“即时选择、按需付费”的清晰环节。当用户选好照片,系统会立即调动AI协同人工启动精修流程,可以实现2小时内交付成品,极大提升了用户体验的速度和确定性。
业内人士认为,“先拍后付”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从根源上重构了服务链条。它既通过“为满意付费”深度绑定了摄影师的收益与作品质量,倒逼服务提必博官方网站升,又借助明码标价和自主选择,精准匹配了用户的弹性需求和预算控制,有效消除了消费前的预期模糊和消费后的心理落差,这种将主观感受(选片)转化为客观行为(付费)的设计,最终成功打造了一个可量化、可交付、可追溯的完整服务闭环。
随着旅拍市场持续扩大,平衡标准化与个性化成为升级关键。图游跟拍“先拍后付”模式将情绪价值转化为清晰的商业逻辑,其“满意交付”的实践,或是当前和未来最有价值的破局样本。
当前消费者从到店体验服务直至完成选片离店,耗时极其冗长,短则耗费2~3小时,长则需5~6小时之久。更令人诟病的是,精修成片的交付周期普遍拖延至7~14天,且高度依赖微信、百度网盘等非专业、非闭环的工具进行文件传输与沟通。这种低效的流程不仅大幅拉长了客户等待时间,严重削弱了用户体验的流畅性与满意度,更在根本上制约了自身的运营周转效率。
尽管市场上涌现了大量旨在提升效率的数字化与AI工具(如修图、选片解决方案),但行业整体的数字化渗透呈现明显的“跛脚”状态。在精修环节,以“像素蛋糕”为代表的AI辅助工具已得到较广泛应用,成为许多修图师进行初修提效的标配。然而,在能显著压缩服务时长的前端环节(如选片),数字化应用却严重滞后。例如,“绚篇”等选片工具具备“即拍即传、即修即选”的先进功能,理论上能大幅缩减客户在店等待时间并加速流程流转,却因根深蒂固的传统操作习惯、对新流程的适应成本顾虑以及推广落地不足,其实际采纳率依然处于低位。
即便存在成熟的技术方案,整个行业在核心服务流程上(尤其是客户接触频密的前端环节)仍未有效突破传统模式的桎梏。对数字化工具的碎片化、选择性的采用,未能形成覆盖服务全链条的协同效应,导致行业整体仍深陷于效率洼地,用户体验的瓶颈难以突破。
在信息高速透明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抖音、小红书、美团等平台已成旅拍行业绝对流量命脉。艾媒咨询(2025Q1最新数据)显示:消费者获取旅拍信息主渠道为小红书(42.46%)、短视频平台(41.02%)、OTA平台(40.92%),传统旅行社(25.07%)大幅落后。
据一位以线上运营为主的旅拍店老板介绍,“线上获客综合成本已飙升至40%。为降成本,商家被迫祭出‘99元套餐’引流,再靠服装升级、精修加价等二销套路补亏,陷入‘低价引流-体验降级-客户流失’的恶性循环。”
西安的独立摄影师李月心找到了另一条路。他只通过微信视频号接单,定价1000元/单,月均稳定40单。“至少,我们还能靠手艺和对品质的坚持,为这个行业保留一点尊严。”他说。他的案例证明:以优质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深度运营私域流量,借助老用户口碑强化价值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2025年5月8日“旅拍定制师”才被人社部列为17个新增职业之一,在此之前,摄影师在国家层面一直没有旅拍相关职业的官方认证体系。
专业缺位导致文化误读频发,使“沉浸体验”流于形式甚至沦为笑谈。典型如西双版纳傣族文化区盛行“西域公主”主题,游客身着与本地傣装迥异的中亚风格服饰拍照,形成荒诞的文化嫁接;唐代齐胸襦裙被标为“和服”;明代马面裙搭清代旗头等穿越混搭令人啼笑皆非。这源于商业利益对猎奇“出片”的追逐、游客文化认知的浅薄与刻板印象,以及对文化真实性与神圣性的漠视,最终导致体验失真与文化误读,背离了沉浸体验尊重与深度的本意。
四大瓶颈的破局昭示行业新范式:标准化流程保障服务底线,数字工具释放效率上限,私域流量构建健康生态,专业人才夯实文化根基,国风旅拍才能真正从“流水线生产”转向“文化价值的深度传递与共创”。正如浙江卫视数字人“谷小雨”游走于多重身份所揭示的——可持续生命力的核心,终将回归对文化深度的尊重与技术人性的平衡。
“国风旅拍的勃兴,标志着人像摄影从单纯的审美记录,跃升为承载民族文化基因的活性载体。它解构了传统影楼标准化生产的桎梏,让镜头真正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个体与族群的桥梁。其价值已远超行业范畴,直指文化传承与国家形象塑造的核心命题。” 人像摄影杂志社社长李燊表示。
这一实践深度契合国家文旅融合战略导向。2025年国家广电总局《“微短剧+”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河南、浙江等地同步推进“微短剧+文旅”融合示范项目,将旅拍衍生的文化叙事纳入区域文旅赋能体系。
“国风旅拍的价值,远不止于商业层面,其根本性在于文化传承与认同的构建。”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秘书长高广旭强调,“国风旅拍已经超越了视觉记录功能,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融合的载体,既是地域文化IP的活化剂,更是全民参与的文化认同工程。它正成为一把双刃剑——对内,它是国人感知、理解、使用自身文化的沉浸式课堂;对外,它是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生动窗口,其文化价值,正在/有望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论断与近年国家政策形成共振:文化数字化战略要求“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应用”,浙江立项支持“非遗+旅游”融合产品开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创造性转化”路径,而国风旅拍对战国袍、马面裙的现代演绎正是这一理念的鲜活实践。
数据显示,2024年超2500万人次的旅拍消费、近400亿的市场规模,其背后涌动的不仅是消费热情,更是年轻人用镜头主动拥抱、重构文化认同的集体行动。当Z世代穿上战国袍、唐制齐胸襦裙或马面裙,在荆州古城、西安城墙或苏州园林中按下快门,他们不仅仅是在拍照,更是在亲身演绎、活化历史。这种沉浸式体验,让书本上的文化符号变得可触摸、可穿着、可分享,极大地降低了公众接触和理解传统文化的门槛,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温习与再创造。
同时,国风旅拍正化身为跨文化对话的先锋使者。敦煌鸣沙山前飘飞的“飞天”衣袂,泉州蟳埔村头摇曳的簪花围影像,这些由普通游客创造的鲜活画面,通过社交平台的自然流淌,其真实感染力远超传统的单向宣传。当日本通过和服体验、泰国借助泰装拍摄输出其独特美学时,中国的国风旅拍依托的是五千年文明积淀的磅礴纵深与丰富多样性——从先秦的雄浑到盛唐的华美,从宋的雅致到明的端庄,其历史跨度之广、地域特色之鲜明、文化内涵之深厚,是单一民族服饰体系难以比拟的。更关键的是,它正通过AI、数字化等现代技术实现创新性转化(如AI古风大片),为古老文明注入时代活力,创造出一种既有深厚根基又具当代生命力的独特视觉语言。这种由个体参与、充满生活气息的当代视觉叙事,能更有效地触动全球观众的心弦,讲述更亲切、更具共鸣的中国故事。
业内人士表示,基于其日益凸显的战略价值,国风旅拍的升维亟须国家层面更精准的赋能:
文旅行业政府主管部门,可将“国风旅拍+”成功模式纳入“文旅融合深度推广计划”,设立专项扶持基金,打造国家级“国风旅拍文化目的地”认证体系,优先支持将非遗活化、深度文化体验融入旅拍产品的线路开发。
教育、培训行业政府主管部门可联合行业协会,加快制定“国风旅拍师”等职业技能标准,开发涵盖服饰史、地域文化、非遗技艺、服务礼仪的模块化培训课程,探索“学分银行”或微认证体系,将缂丝、矿物颜料、传统纹样等非遗知识纳入教材,从源头夯实人才文化根基。
鼓励主流社交平台在算法推荐机制上对高质量、深度文化解读的国风旅拍内容给予明确权重倾斜,设立“文化传承”或“非遗旅拍”专属频道/标签,引导流量向内涵沉淀。
简而言之,国风旅拍的镜头,既是对内深化文化根脉的“显微镜”,也是对外展示文化魅力的“广角镜”。它让国人在亲身体验中加深文化自信,也让世界在鲜活影像中读懂中国之美。
铂爵旅拍的警示犹在:欠薪停摆下,魔性广告终成空谈。其溃败根源,在于将旅拍视作纯粹快消品,剥离文化内核,终被消费升级与文化觉醒的浪潮淘汰。国风旅拍的崛起则证明:唯有深植文化根脉、承载时代精神,产业方能致远。
敦煌鸣沙山,摄影师王骏推出“壁画修复师”主题,游客亲手调制古法矿物颜料,在临摹中定格独特影像。大理扎染工坊,“蓝白之韵”让游客从浸染到晾晒自制布料,再创作视觉故事。这些探索勾勒出旅拍未来——非预设标准场景,而是深度文化体验的结晶。当技术赋能创作、信用体系筑基、文化深度取代流水线,旅拍便完成了从消费产品到文化载体与共创平台的蜕变。
荆州少女的衣袂、敦煌矿彩的修复、大理扎染的韵律,共同诉说着国风旅拍如何将沉睡的文化基因,转化为可体验、分享、传承的当代叙事。这场千亿市场的蝶变,核心价值不仅是拉动消费,更在于让亿万普通人按下快门的瞬间,成为文化传承的参与者和讲述者,向世界展现根植传统、充满创新活力的“中国之美”。
这是文化自信觉醒的生动切面。镜头捕捉的,不仅是山水人像,更是一个古老民族用当代语言讲述的千年传奇。每一次快门,不仅是瞬间的定格,更是千年文化在当代个体身上的鲜活流淌,向世界诉说一个“更美、更灵动、更有魂的中国”。
我们相信,当政策与产业创新形成闭环,国风旅拍的“升维”便从企业自发走向国家自觉——厦门设旅拍“领跑企业”绿色通道,浙江建“嗨游”入境智慧平台,郑州以百亿基金培育微短剧文旅IP,这些实践正将顶层设计转化为商业模式。平遥古城从“禁非汉服”争议到快速纠偏,亦证明唯有平衡文化真实性与产业包容性,方能实现快门声中的“千年回响”。(徐伟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