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博(中国)Bibo·官方网站 - 做高端体育品牌

召唤更多药明CXO出海直面两大常态化挑战-必博官方网站
010-67952968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洞察 > 行业新闻

召唤更多药明CXO出海直面两大常态化挑战

2025-03-31 14:15:54 小编

  全面参与并融入全球竞争的时代已经到来,原料药、仿制药、小分子新药(含改良)、生物药及生物类似药,

  3月25日,药明生物2024年业绩公告。结合此前三星生物的财报来看,营收、利润及增速方面,三星生物已明显超过药明生物。(详见:药明生物大幅落后三星生物)。

  2024年下半年以来,三星生物屡签大单,已从生物安全法类似的大国博弈中获益,获取更高市占率,未来该势头或将持续。而药明生物自去年开始美国市场从进攻转为防守。

  所幸药明生物擅于前端研发、专注走艰苦卓绝的CRDMO模式带来的发展韧劲不容小觑——前端业务不断引入新客户和新项目,通过出色的执行力将项目留在平台上,打开了后端商业化项目的空间——药明生物目前综合项目总数达817个,其中,后期临床开发项目有66个,而早期临床项目达到328个,截至年底,未完成订单总量达185亿美元。

  值得关注的是,药明生物从前端稳稳锁定生物医药两大高增长赛道:双抗和ADC。

  WuXiBodyTM双抗/多抗平台累计支持超过50个项目发现,其中4个项目处于临床Ⅰ期开发阶段;WuXiDARxTM ADC平台已支持超过50个项目开发,其中7个处于临床试验阶段。2024年药明生物平台上双抗和ADC项目数达151个和194个,两者合计占比超过42%,已成为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

  据统计,药明生物R技术平台在2024年赋能了七个分子发现服务的全球项目,有权获得总额约为1.4亿美元的近期付款,潜在总交易金额超过23亿美元。公司已赋能超过50个项目能够收取里程碑付款和销售提成,其中就包括多款双抗。

  另据药明生物子公司药明合联财报,在2024年中国企业出海且交易金额超10亿美元的ADC对外授权交易中,60%为其客户。

  图:据沙利文统计,全球临床阶段的ADC药物大部分来自于中国企业。中国生物技术企业在充分发挥组合式创新的优势,利用本地丰富的临床资源,以及强执行力的CDMO专业化分工,在全球市场脱颖而出。

  药明生物技术平台的先发优势正在转化为商业价值。例如,同润生物通过药明生物技术平台开发的CD3产品CN201,最终以13亿美元授权默沙东。(详见盖德视界此前报道;中国生物制药CDMO的两张底牌;药明在这些方面很有“胜算”)。

  业内评价:该项目不仅验证了R技术输出-里程碑分成-销售提成的商业模式,更揭示出CXO企业价值重构的路径——从服务收费向价值共享进阶。当生物药的创新浪潮遇上药明生物CRDMO的硬核实力,关于中国医药产业价值重构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生物安全法案》拉开地缘博弈的序章,目前搁置,会否重启、何时重启未知,但带来的CXO订单分流结果、欧美日韩印生物制药联盟的竞争格局已经形成,仍将长期存在。

  今年1月,三星生物公布2024全年的财务业绩(详见:药明生物大幅落后三星生物),公司表示,这是迄今为止最高的年收入。同月,三星生物与一家未披露的欧洲制药公司签订了2.07万亿韩元(14.1亿美元)的生产订单,期限截止到2030年12月31日,也是迄今为止金额最大的合同。

  2024年,17家世界顶级制药公司,支持必博官方网站三星生物超过了43亿美元的合同总价值,累计合同价值达到163亿美元。其中辉瑞、葛兰素史克、罗氏、阿斯利康和礼来是其五大客户。

  根据公告,三星生物目前总容量为60.4万升,产能优势将持续发挥,2025年下半年,4号工厂将再投入18万升的产能,预计额外产能将帮助在2025年实现20%至25%的收入增长。三星生物也在为今年的其他产能扩张做准备,有迹象表明,6号工厂正在建设中,5号工厂将于4月投产。随着其规模效应的逐步释放,全球生物药CDMO订单分流将进一步加剧。

  2024年,三星生物占据全球CDMO市场的11%,相关预测认为,到2032年三星会超过Lonza,并领先百分之六十多。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日韩在大幅扩产,全球CDMO产能会有序增加,但因行业的进入门槛高(资金需求、技术能力、经验和行业名声都需要时间积累,以赢得屈指可数的大药厂们的订单),因此,产能增速并不会超过总体需求。一定时期内,生物制药的产业竞争仍然是头部企业的角逐游戏。

  而就中韩CXO竞争来说,韩国的优势在M端放大,而中国以CRDMO一体化发展模式锁定未来,同时合规质控、成本与效率仍然会是长期筹码,能为开拓海外市场高筑护城河。以药明生物为例,其发展路径是从CRDO自然扩展到CMO ,靠R和D端布局了未来10年的市场,这是现阶段三星生物无法企及的。(详见:韩与中国CXO竞争走势如何?)

  不过,三星生物也在“逆向”蓄力,自2020年在美建立CDO研发中心后,订单端有显著的增长,已拥有来自美国和欧洲的116个CDO项目。E药资本界的分析文章认为,考虑到药明生物的现状(美国市场处于被动防守态势),对三星生物制剂的CDO发展应更为乐观。

  在仿制药与原料药领域,印度已经抢先,如今印度也立志于跻身世界创新药产业链。

  2024年9月18日,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 (Narendra Modi)担任主席的联合内阁批准了“生物技术研究创新和创业发展计划”(Bio-RIDE)。该计划总支出为919.7亿卢比(约合人民币77亿元),侧重于合成生物学、生物制药、生物能源和生物塑料等领域

  今年2月,印度11家本土CXO企业联合成立了一个创新制药服务组织(IPSO),成员包括Syngene、Aragen Life Sciences、Piramal Pharma Solutions、Sai Life Sciences等,旨在通过扩大研发基建,联合人才培养,提升生产制造效率等提升印度在全球CDMO市场的竞争力,争取更多国际大药厂的合作订单。(详见:印度 CXO 抱团联盟崛起,中国地位能否动摇?)

  除此以外,收购欧洲企业也是方法之一。印度药企Granules India宣布,将收购瑞士 CDMO 企业 Senn Chemicals AG。此次并购仍需满足若干条件,达到后预计将于 2025年上半年完成交割。本次并购将使Granules India 获得 Senn 在液相多肽合成(LPPS)及固相多肽合成(SPPS)的专业技术,并整合 Senn 的 CDMO 业务与既有客户资源。根据瑞士Swissmedic 与美国 FDA 的《互认协议》(MRA),Swissmedic 的 cGMP 审查结果将被 FDA 认可,这为印度企业Granules India 拓展美国市场提供了直接的监管通道。

  这一先例若能取得成功,未来或许会有更多印度公司竞相效仿以收购入局,快速解决技术及合规问题。美时间3月10日,另一印度公司Syngene International宣布将以约3,7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Emergent BioSolutions一座生物制剂生产工厂。这也折射出以Syngene为代表的印度制药企业通过战略联盟和产能扩张来拓展全球版图的趋势。

  去年,在地缘政治博弈中,跨国药企分散供应链外包订单、扩大本土自建产能已成行业趋势。今年以来,药企更以全所未有的力度加码自产:

  礼来:宣布未来5年投资270亿美元在美国新建4座生产基地,其中3家聚焦小分子原料药(如减肥药替尔泊肽),1家生产注射剂,加上之前已承诺投入230亿美元用于在美国建造和翻新工厂,未来几年内,礼来在美国本土累计投入将超过500亿美元。(详见:默沙东、礼来“示好”,巨额 “投资美国”建厂,全球 CDMO 行业将迎 “寒冬”?)

  礼来此举旨在应对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威胁(对进口药品或加征25%关税),同时借助《减税与就业法案》的税收优惠(企业税率从35%降至21%)降低本土生产成本。

  辉瑞:计划将部分欧洲生产基地转移至美国现有工厂,利用其13家本土工厂的产能弹性规避关税风险。CEO Albert Bourla直言:“若关税落地,转移生产是快速解决方案”。

  3月21日,又有强生宣称,将在未来4年在美国投入550亿美元资金。这笔巨额投资不仅用于新建3家生产基地,还将对其现有的医药和医疗技术网络中的部分工厂进行扩建。早在去年10月,强生就已透露,将斥资超20亿美元建设北卡罗来纳州威尔逊的一座50万平方英尺的新生物制剂工厂,主要生产用于治疗癌症、免疫学和神经科学疾病的药物。强生此次并未透露新建3家生产设施的具体选址,威尔逊工厂并不包含在这3家新厂之中。

  而在去年11月,特朗普当选总统后不久,阿斯利康就表示,到2026年将在美国追加20亿美元投资,用于提升其生产制造和研发能力。

  有一个趋势很明显,不仅CXO在实行全球多中心与多元化供应策略,以应对美政府主导下的逆全球化和地缘博弈风险,跨国药企也纷纷践行此道,比如:

  阿斯利康一边投资美国,一边重磅押注中国市场,3月21日阿斯利康宣布在北京投资25亿美元,直接创下跨国药企单笔对华投资新纪录,并达成多项重大研发与生产合作。

  一是研发产能跃升:继上海全球研发中心后,计划在北京建立全球第六大战略研发中心,重点布局癌症、呼吸系统疾病及AI药物发现领域;二是加强本土合作:与和铂医药签订318亿元合作协议,锁定多特异性抗体技术平台,突破肿瘤免疫治疗瓶颈;还投资元思生肽34亿美元(预付款7500万美元)开发大环肽药物,剑指慢性病治疗蓝海。三是供应链升级,计划与康泰生物在北京合资成立疫苗生产基地,来填补呼吸道传染病预防产品线空白,随着北京疫苗工厂的落地,叠加无锡、青岛、泰州生产基地的智能化改造,阿斯利康将在中国形成“研发-生产-全球供应”的闭环生态。

  综上所述,跨国药企正在加码自建供应链形成本土闭环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常态化。

  业内分析,这一趋势下,因为技术壁垒与药企定价权能支撑回流欧美本土生产的成本消化,跨国药企高附加值药物(如细胞与基因疗法、创新生物药)的本土化生产可能加速,而仿制药与小分子化学药因成本困局难解,回流几无可能,仍将依赖全球供应链。

  这种发展趋势下,对中国企业而言,需警惕高端CDMO订单流失风险,如礼来投产的时刻可能是药明康德高增的TIDES业务退速的时刻,好在药明前端超强、后端不弱的CRDMO发展模式能发现并及时跟上下一个领域的创新风潮,尤其是能引领赋能众多中小创新药企,这规避了单一制造端依赖大客户的风险,且提供了多元发展空间,对CXO同行具有借鉴意义。

  此外,仿制药原料药及制剂出口的结构性机会还存在,参与门槛相对较低,结合国内市场的内卷现状来看,相关产业链条上的企业也得加速出海。

  越是受阻于地缘关系博弈,中国CXO及医药产业越要勇敢甚至抱团出击,全面参与并融入全球化竞争,才能实现产业发展的大破局。原料药、仿制药、小分子新药(含改良)、生物药及生物类似药,不管哪个赛道都在呼唤更多的“药明”崛起。

联系专业的商务顾问,制定方案,专业设计,一对一咨询及其报价详情
服务热线服务热线 010-67952968
免费互联网咨询服务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010-679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