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世纪大街旁一座闲置的商业楼宇,如今已华丽转身为内蒙古北斗应用产业园的核心载体——呼和浩特商业航天总部。这座“航天CBD”如今已聚集了30多家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与北斗应用领域的企业总部,成为呼和浩特航天经济开发区的创新策源地。
呼和浩特航天经济开发区作为自治区首个以航天航空为主导的开发区,其62平方公里的规划区域内,低空装备智造区、适航检测中心等基础设施相继落地,28平方公里的试飞空域更是成为无人机企业的“试验田”。
低空经济的想象力在此无限延伸。在位于呼和浩特航天经济开发区的内蒙古宝升高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厂房内,LY-29联接翼垂直起降无人机整装操作的成功,标志着国内外首创的复合翼技术在呼和浩特市研发成功。LY-29无人机可以同时具备垂直起降、起飞和降落功能,不需要跑道,满足大范围复杂起降场地的需求。这里3条生产线种型号的联接翼垂直起降无人机,以及多旋翼多功能无人机,单线亿元。
走进呼和浩特金山高新区,内蒙古鑫华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主厂区,庞大的万吨级电子级多晶硅生产线令人震撼。该公司的投产,标志着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前端“卡脖子”难题取得突破。电子级多晶硅是芯片制造的“粮食”,目前全球仅7家企业掌握其量产技术。鑫华项目的落地不仅实现了国产化替代,更为14纳米及以下先进制程芯片研发扫清障碍。
作为全国八大算力枢纽节点之一,呼和浩特的算力规模已达到4.4万P,其中智能算力4.2万P,位居全国必博平台前列。2025年,算力总规模预计达到10万P以上,将占全国规划算力的五分之一。
这片数字沃土,不仅吸引火山引擎、商汤科技等企业扎根,更催生“算力+”产业的乘数效应。
算力是新时代的“石油”,但如何炼化为发展动能,考验着城市的智慧。正如呼和浩特市大数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所言,上游,智能算力支撑人形机器人、未来智造的研发;下游,模型训练、影视渲染等应用场景蓬勃生长。传统产业亦借力数字赋能——乳业通过AI优化供应链,能源产业依托大数据实现绿色转型。
在呼和浩特,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等传统优势产业,通过技术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融合,生物医药集群依托P3实验室研发疫苗;新能源产业链引入光伏无人运维机器人,现代化工企业探索氢能储能技术……“延链”与“建链”的耦合,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更让未来产业坚实扎根。
这种“老树新枝”的协同效应,在沙尔沁工业园区体现得淋漓尽致。全球最大口蹄疫疫苗生产基地、新能源商用车制造基地、光伏材料产业链在此交会,海天智能“脑谷”项目更将脑机接口技术引入医疗康复领域。
未来产业的竞争,本质是产业生态的竞争。呼和浩特一方面,通过“人才强市25条”“青年社区”人才安居计划等政策,吸引高端人才与企业;另一方面,以全球化视野链接创新资源——北斗导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发能力、新华三的百业灵犀大模型等在此汇聚。
随着和林格尔新区“人才科创中心”的推进,呼和浩特正在成为“智力汇聚地”。正如呼和浩特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所言:“当产业基础、创新要素与政策红利形成共振,量变必将触发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