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一颗高端芯片,是物理、材料、计算机和机械电子等多学科在纳米尺度上的协同作战;同样,像规划一座智慧城市,也是计算机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和经济学在城市宏观尺度上的系统集成。
为回应这一时代命题,2025年,一批全新的“交叉工程”本科专业开始招生。它们并非传统专业的简单组合,而是针对诸如低空经济、集成电路、碳中和等明确的战略性领域,所进行的体系化重构。这些新专业共同的特征是打破传统学科壁垒,面向一个具体的重大领域或问题,构建全新的知识体系。
但对于一名刚刚结束高考、站在人生岔路口的学子来说,这些宏大叙事或许远不如一个具体问题来得重要:“学这个,好找工作吗?发展好吗?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答案是,这些专业并非凭空诞生,它们精准地瞄准了那些正在发生、并且确定性极高的产业革命——从支撑万物智联的“中国芯”,到重塑天空秩序的“低空经济”,再到关乎永续发展的“零碳未来”。选择它们,意味着直接将自己的职业生涯与国家的战略脉搏紧密相连。
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市场需要多少这样的交叉人才?高校又准备了多少招生名额来满足这种需求呢?
2025年,本科专业布局在已有的未来机器人与交叉工程专业基础上,交叉工程专业类别下首次增设四个全新专业。此次扩容标志交叉工科培养体系从综合性探索加速迈向精准对接低空经济、集成电路、双碳战略、智慧城市等国家特定战略性前沿领域的新阶段。
与传统万人规模招生的工科专业相比,新兴的交叉工程类单专业招生人数多在50-120人之间,以审慎试点保障培养质量。同时,顶尖高校普遍采用将交叉方向纳入试验班模式。
若问哪个新专业能最直接地体现国家战略驱动?低空技术与工程无疑是最佳答案。
从中央定调看,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将其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引擎[1]。
从教育响应看,教育部为此首次建立了战略急需专业超常设置机制,开辟“绿色通道”,快速响应中央部署。2024年有6所高校率先获批,而2025年申报院校数量激增至120所,成为年度最具吸引力的新专业之一[2]。
从地方布局看,全国超过30个省市已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或出台专项行动方案(如广东、北京、上海、成都、安徽、湖南等),形成了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成渝等产业集聚区。这股热潮源于清晰无比的产业前景。
从产业前景看,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增速高达33.8%。据预测,其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达bibo必博官网到1.5万亿元,并于2035年迈向3.5万亿元的宏大目标。这意味着,当下选择此专业的学生,将在毕业时投身于一个爆发增长的万亿级赛道[3]……
那么,要驾驭这样一个庞大的新兴体系,需要怎样的人才? 我们从全国开设此专业的高校培养方案中提取关键词,勾勒出了一幅清晰的能力画像。
2025年,低空技术与工程及其所在的相关试验班/大类专业,在全国26个省份的总招生计划预计超过1600人。这一庞大的“潜在生源池”,清晰地体现了高校对国家低空经济战略的积极响应和布局力度。尽管最终进入该专业的具体人数将由各校分流方案决定,但如此广阔的覆盖面,无疑为产业储备了大量优质的备选人才。
广东是绝对的领头羊,其数据遥遥领先,与深圳、广州、珠海等地全力打造“低空经济第一省”的战略完全吻合。
山东、陕西、河南、北京等省份构成了产业发展的高地。山东、河南作为经济大省,正积极培育新增长极;陕西(西安)则是航空航天传统重镇,拥有西北工业大学等顶尖院校,产业底蕴深厚。
中部省份集体崛起像是湖北、安徽、湖南、江西四省招生计划合计近330人,内陆省份对发展低空经济这一新赛道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布局。其中,湖北(武汉)、安徽(芜湖)、湖南(长沙)等地新兴的航空航天和智能制造基地,也展现出其培育新增长点的明确意图……
说到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专业,各校的解法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基于自身学科底蕴给出的特色答案。以昆明理工大学为例,该专业并非从零开始,而是对其在冶金、化工、环境等领域的传统优势进行一次深度融合与战略性升级。跳出原有专业局限于特定工业环节的框架,系统性地构建了“碳认知-碳减排-碳管理”的全链条知识体系,聚焦CCUS、生态碳汇等方向,旨在培养能扎根一线、解决工业实际减排难题的实战型工程师。
而北京科技大学则提供了另一种卓越范式。其方案注入经济学与管理学基因,形成了独特的“工管结合、贯穿全链”特色。在深耕低碳冶金、可持续材料等硬技术的同时,更涵盖了碳核算、碳金融与碳管理等核心课程,旨在培养既懂技术又懂市场、能够为企业制定顶层碳战略和参与全国碳市场的复合型领军人才。
2025年,通过昆明理工大学该专业所在的招生组在多个省份的录取情况,为其初步的生源吸引力提供了客观参照。数据显示,其在广西的录取位次位列全省本科生的前27%,在山西和内蒙古则分别位列前29%与30%。
纵观交叉工程新专业,另一个无法忽视的战略高地便是集成电路。以南京邮电大学江苏省2024年-2025年专业组招生数据为例,尽管2024年(06组)与2025年(07组)的专业组构成有所调整(如新增“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等专业),但其核心的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主体专业高度重合。在江苏省招生计划人数从2218人大幅扩张至2512人。
在此前提下,其招生总额扩张的同时,录取门槛不降反升。2024年南京邮电大学(06专业组)最低录取位次从27035名(相对位次14.4%)提升至25516名(相对位次12.4%)。意味着进入该专业组所需超越的考生比例提高了两个百分点。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及全新设立的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等核心专业大幅扩招,且电子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等支撑专业也同步增长。这不仅是简单的扩招,更是一次向“硬科技”核心领域的战略性资源倾斜,集成电路作为战略方向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将进一步加强。
高校的培养方案与市场的招聘需求,正精准对应了当前集成电路产业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
2025年猎聘发布的集成电路人才供需报告清晰指出当下产业的刚性需求集中于产能的快速扩张。这也能直接解释了为何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的培养方案会如此深度聚焦于 “制造工艺”、“先进封装”与“测试理论”——这正是为了向中芯国际、长鑫存储等正在大力扩产的晶圆厂,输送能立刻应对28nm-14nm成熟制程量产挑战的工艺(PE)和半导体工艺工程师。像是南邮的毕业生,正是填补这一领域巨大人才缺口的主力军。
而产业的另一大攻坚任务——国产替代,则更需要复旦大学所培养的顶层设计与创新人才。华为麒麟芯片的回归已证明,国产替代绝非简单的复制,而是需要从器件原理、EDA工具到新算力架构的全链条原创性突破[4]。复旦课程体系中深厚的理论基础与前沿探索,旨在培养能攻克这些“卡脖子”难题、定义下一代芯片标准的“破局者”,为国产芯片建立真正的技术自信和市场信任度提供底层支撑 。
复旦所聚焦的前端设计、架构、算法方向,正对应着薪资金字塔顶端的数字前端、模拟设计、算法工程师等岗位(中位数40万+);而南邮所深耕的制造、封测、应用方向,则对应着硬件工程师、电子技术研发工程师、FAE等(中位数20-30万),这些岗位需求巨大,是产业扩张的基础,同样能提供远超平均水平的优厚待遇[4]。
这意味着,无论选择成为破局者还是实干家,都能在这条赛道中获得丰厚的回报。不同的选择决定了你是在定义行业的天花板,还是在夯实行业的地基,两者同样重要,且“钱景”都一片光明。
对于今天的考生而言,选择一个大学专业,似乎更像是一次对个人未来的战略投资。对于交叉工程类这些新工科来说,它意味着极高的就业确定性。这些专业并非学术想象,而是国家战略与万亿级产业共同托底的明确赛道。你们或许会成为低空交管规则的制定者、国产芯片破局的攻坚者。毕业时面对的将不是传统的就业“红海”,而是人才稀缺的“蓝海”,拥有显著的选择优势和议价能力。然而,更高的回报也意味着更高的挑战。这些领域技术迭代极快,要求毕业生们不再是单一领域的专才,而必须是持续学习的“通才”和解决问题的“杂家”。
[1] 王文慧.中经总网. (2025年8月27日). 《低空经济新闻动态——回顾“通航极客谈通航”系列报道(七)观点》.
[3] 许余洁,俞林,罗宇.经济参考报. 构建多层次政策支持体系因地制宜发展低空经济[EB/OL]. (2025-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