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博(中国)Bibo·官方网站 - 做高端体育品牌

产业加速起势青岛市加速产教才融合培养“芯”人才-必博官方网站
010-67952968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洞察 > 公司新闻

产业加速起势青岛市加速产教才融合培养“芯”人才

2025-08-14 05:40:58 小编

  近阶段,青岛市集成电路产业大动作频频:物元半导体技术(青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物元半导体)举行首台光刻机搬入仪式,这标志着物元半导体进入量产冲刺阶段;青岛思锐智能半导体先进装备研发制造中心在青岛自贸片区落成投产,填补了青岛在半导体核心装备领域的空白;海创智能装备(烟台)有限公司半导体设备研发生产总部项目落户西海岸新区……

  作为青岛市先导产业之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中之重是集成电路产业。随着龙头企业牵引、创新技术突破,青岛市集成电路产业正加速起势,对相关领域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

产业加速起势青岛市加速产教才融合培养“芯”人才(图1)

  化学气相沉积工艺研发经理、工艺整合研发资深或主任工程师、IE工程师、良率提升工艺工程师、RTD工程师、研发光刻工程师、研发刻蚀工程师……记者注意到,物元半导体近来面向社会和高校招聘集成电路相关专业人才,其中面向高校招聘岗位均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面向社会招聘的研发类岗位均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特别是工艺整合研发资深工程师或主任工程师岗位招聘博士,并注明“具有先进封装/功率器件经验尤佳,有IGBT经验优先”。

  据工信部发布的《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各类芯片研究公司的岗位人才缺口已突破30万人,而到2030年,整个集成电路产业链的人才需求量或将超过200万人。

  根据集微咨询公布的《集成电路行业人才发展及薪酬趋势分析报告(2024)》显示,在集成电路企业招聘岗位偏好方面,销售经理、嵌入式软件开发工程师、大客户经理、硬件工程师、FAE工程师等岗位位列集成电路企业社招需求紧缺度岗位前列。同时,不同产业链间对于岗位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设计业企业对于模拟芯片、数字前端、数字验证等核心工程师岗位保持更高需求,而制造业最紧缺的是具有专业能力又有实操经验的工艺工程师,封测业对于优秀的EHS工程师则有最高的偏好。

  从薪酬现状来看,2024年集成电路行业社招平均薪酬为34.21万元,校招平均薪酬为17.34万元。集成电路行业薪酬水平的变化受多方因素影响,包括产业环境、人才供需、企业内外部竞争、企业内部薪酬策略等。从调研数据来看,当前博士研究生学历的平均薪酬为56.67万元,硕士研究生学历平均薪酬为45.83万元,本科学历平均薪酬为29.39万元,大专学历平均薪酬为17.78万元。

  此外,高学历叠加更长工作年限是高薪的双重保障。10年以上工作经验平均工资最高,为56.14万元;5-10年工作经验平均薪酬为35.44万元;3~5年工作经验平均薪酬为26.24万元;1~3年工作经验人员薪酬为18.92万元。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集成电路行业10年以上工作经验、博士研究生学历平均薪酬为104.92万元,硕士研究生学历平均薪酬为79.30万元,本科学历平均薪酬为53.31万元。

  作为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等院校稳步推进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与质量提升,是解决集成电路人才短缺和供给瓶颈的根本对策。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周玉梅曾表示,集成电路的学科特点和产业特点,导致企业和校方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存在一些痛点和瓶颈。首先是企业接纳实习生的意愿有待提升。比如制造业对超净生产环境的要求以及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考虑,使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的意愿不强。其次在研究生的实习实训方面,由于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如果研究生长时间在企业实习,会增加导师对管控和培养质量的担忧。

  如何解决这些痛点和难点,山东和青岛部分高校、企业在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方面做了积极调研和探索。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集成电路产业高端人才缺口正在加大,特别是硕士以上人才、高端研发岗位人才。”山东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党委书记吴天柱介绍说,高校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仍存在差距,比如说高校培养出来的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去企业工作,仍然需要6至12个月的实训才能胜任岗位,这就给高校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和实训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虽然产教融合已经推行了很多年,但是这种育人模式仍处于初始探索阶段。”

  吴天柱认为,基于产业选拔人、高校培养人的人才生态建设定位,高校应当扩大高层次学生培养力度,推进本研一体培养,探索深度产教融合、本研贯通的育人模式。此外,高校人才培养还需要得到产业界的大力支持,建设一个必博平台紧密协作的校企人才生态建设平台,缩小高校与企业间的信息差。

  为此,山东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探索实施了育芯计划,推出“一生一芯”计划,即鼓励专业内每一名本科生实地参与芯片核心元件晶体管的设计、制备和测试,深入理解学习光刻、镀膜、电学测试等微电子领域核心技术并获得一枚完全自主制备的集成电路晶体管器件;“师徒制”项目采用揭榜制项目化的运作模式,通过设立“师徒制”项目创新基金和本科生-导师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立项并给予资金支持,鼓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项目任务并取得科研成果。

  “今年8月份,我们将为2025级本科新生提供C++自主平台、RISC-V硬件自主平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吴天柱介绍说,为解决产教融合中信息不对称、效率不够高、意愿不够强、能力不达标等问题,学院从2020年开始连续举办四届校企人才对接会及重点企业推介会,聘任就业创业导师29人、生涯发展校外导师73人,学院本科就业率接近100%。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自2022年起,山东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与物元半导体保持着产教融合育人的紧密合作和积极探索,具体举措包括开展工程硕博专项联合培养、在职博士联合培养、科研项目联合攻关、聘任企业专家为学生导师、共建博士后工作站、芯系未来项目、校企对接会合作等。

  “未来,我们希望带动其他学院,联合国内高校、科研机构、集成电路头部企业,建立一个真正产教融合的本研一体化培养架构,共同推进集成电路人才生态建设。”吴天柱表示。

  青岛大学电子信息学院针对集成电路专业人才“教学内容滞后、实践平台不足、应用场景脱节”等共性问题,构建“高校主导、企业深度参与、政府支持引导”的三方协同机制。在校企共建实训平台方面,学院与芯恩(青岛)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共建北方高校首条8英寸芯片实训线,面向在校生开放全流程岗位体验,每年有近200人次学生完成流片实操,从电路设计、光刻模拟到封装测试,建立“从课本到晶圆”的能力迁移通道。在定制化育人项目方面,学院“芯恩班”“微专业”“产业见习计划”等项目按企业真实需求设置课程、项目与岗位,使学生在“学习即实战”的场景中完成理论转化。在政府引导资源整合方面,学院牵头成立青岛市集成电路人才培养联盟,联合天津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共享课程资源、院士专家资源和企业资源,建立区域协同、成果互通、资源共建的育人生态。毕业生综合就业率从64%跃升至89%,其中68%的毕业生进入高新技术企业、芯片设计企业或重点研发机构。

  前不久,物元半导体、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与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建3D-IC产学研基地合作签约,推进产教才融合培养“芯”人才。

  “我们将瞄准新目标,打造3D集成电路产业领先高地。”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矫鲲表示,具体将以物元半导体为依托,打造技术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其中将开展校企合作,打造千人以上的3D集成电路研发、工程师队伍。

  近年来,青岛市构建以人才链为总牵引,优化教育链、激活创新链、服务产业链的“四链”融合发展新生态,通过供需牵引,有效配置各类资源,形成更加高效稳定的要素供给体系,带动集成电路等专业人才引育水平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产业发展能级跃升。

  青岛市强化产业人才政策支持,出台《关于支持重点产业领域企业专业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家电等重点产业链企业,遴选70家产才融合项目,赋予其自主荐才权、按薪定才权和薪酬补贴、猎聘补贴等支持,促进产业人才向企业集聚,引领企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完善公共实训体系,建成青岛理工大学、青软创新集团等21家省级公共实训基地,年实训能力达1万人次以上,精准培养匹配企业需要的复合型产业人才。

  青岛市着眼解决制造业技能人才需求量大、招引难问题,引导中高职院校建成6个市域产教联合体,支持产业链重点企业打造20余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累计培养专业技能人才800余人,提升“政校企”联合育人效能。建立招商引资与高职院校、技工院校招生联动机制,设立40余个校企“冠名班”,储备集成电路等智能技术专业学生8500余人,确保项目建成、人才到岗。

  值得一提的是,西海岸新区加快建设省级数字经济特色集聚区,以政策赋能、产才联动、校城融合等方式培育引进数字人才,率先开展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专业职称评审试点,已评定相关特色专业职称1950人。西海岸新区深化校城融合,构建“产业需求-专业设置-人才输送”动态匹配机制,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设有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可以为入区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与芯恩(青岛)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共建集成电路卓越工匠学院,山东科技大学“以萨班”、中德应用技术学校“京东方班”等可以为头部企业培养定制化人才。

  2025年,青岛聚焦“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发展目标,创新推出四大行动14条具体举措,通过精准引才、深化产教融合、优化激励机制、搭建多元平台等路径,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人才基石。其中,青岛启动“产教融合育才行动”,强化产业技能人才培育、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企业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构建“产业+教育+人才”深度融合生态。支持技工院校与“10+1”重点产业企业合作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轨道交通技能学院”,联合开展“订单班”“冠名班”。实施新一轮专技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全年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30万人次,推出500个以上重点领域培训项目,覆盖集成电路、新能源、海洋经济、DeepSeek+AI等前沿产业领域,着力破解“产业缺什么人才就育什么人才”的痛点。

联系专业的商务顾问,制定方案,专业设计,一对一咨询及其报价详情
服务热线服务热线 010-67952968
免费互联网咨询服务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010-679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