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新发布的《2024年中国连锁TOP100》,同比2023年,半数以上的零售企业规模下滑。
沃尔玛当下跌破300家门店,永辉今年预计关掉250-350家店......曾经风光无限的“商超”模式,似乎都面临着规模收缩的问题。
连锁商超不再被消费者选择,原因在于商品售价高、运营成本高、其他业态分流等。
但在最新发布的榜单中,仍有10家企业销售额和门店数实现双位数增长,分别是盒马、鸣鸣很忙、万辰生物、柒一拾壹、开市客、十足、比优特、酷动、芯果科技、老邻居。
作为唯一一家聚焦传统商超业态的比优特,无疑是其中最独特的存在。2024年比优特销售额同比增长35.7%,门店数同比增长14.7%,2025年更将实现百家门店、百亿营收的目标。
虽然市场都在唱衰商超的前景,但从比优特的发展中,我们看到的是,市场仍旧需要商超,但问题是——需要什么样的商超?
传统商超的日子不好过,这并不是今天才发生的事,而是在多种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被不断加速放大的困局。
近年来,尤其是疫情后,大多数城市物业租金并未出现实质性下调,反而在核心商圈和优质社区附近仍保持高位。对于主打大卖场、社区商超形态的传统商超来说,租金支出成为每月必扛的“沉重包袱”。
与此同时,人工成本也不断上涨。不少连锁商超负责人坦言,人效比10年前下降了不止一半。门店既要保障收银、理货、补货、保洁等日常运营,又要承接线上订单拣配、外卖配送等额外工作,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消费者购物习惯已发生根本变化。以前是“先逛后买”,现在则是“先搜后买”。尤其在快消品上,即时零售平台、小程序团购等线上渠道全面渗透进居民生活。
越来越多的用户习惯于在京东、美团、拼多多、叮咚买菜上购买米面粮油、牛奶饮料,商超不再是首选的补货场景。加上线上渠道的价格补贴和配送便利,线下商超的流量被持续蚕食。
传统商超的核心价值,在于一站式购物。但现在,这种价值也正在被“专业细分”的新物种比如冻品锅圈、零食店、生鲜钱大妈等不断瓦解,商超的品类被系统性分流。
受外资零售企业影响,中国商超行业收了二三十年的“租金”。品牌商们为了在商超渠道顺利上架,不得不将费用加在商品上,因此让货架上的零售价虚高,失去了大卖场应有的优势,也让消费者失去对超市的信任。
多种环境因素,造成了今天许多全国性连锁企业规模急剧收缩。但在东北,比优特却加快开店步伐,与其形成鲜明反差。
这14家新店有11家为承接原永辉商超门店,另外两家为接手其他品牌旧址,1家为重装升级的门店。
比优特的快速扩张,无疑是今天传统商超行业中一幅亮眼的景象,在这背后更离不开其对商超业态的精准洞察以及预判。
2019年,比优特在经营过程中首次出现亏损,这样的信号引起公司内部的警觉。通过调查发现,出现亏损的核心原因是在比优特的零售价上,比优特门店中的商品价格绝大部分都高于周边小店。
对此,比优特进行了深度调研,将门店中的3000个单品与周边小店比价,并且将价格高于小店的单品与其拉齐。在这样一系列操作后发现,有300多个商品在比优特端出现了负毛利。
面对这个问题,比优特通过自身补贴亏损,先将前端价格降下来,并开始与上游供应商进行重新谈判。
比优特战略运营部长刘文亮和笔者说到:“之所以会选择直接降价,是因为与消费者建立信任是艰难的,但失去消费者的信任却很容易,可能这一两次的购买,就会在消费者心中大打折扣,等到采购谈好价格时,门店可能已经没人了。”
2019年,对于比优特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日日配的建立。刘总跟笔者坦言:“没想到日日配,在今天会为比优特带来如此高的价值以及影响。”
传统商超为了能及时补货,大多会在门店中设立自己的库房,供应商到的货常堆积在内。
孟繁中发现,这样的规划一方面需要割舍出门店的三分之一面积用作库房摆放货物,另一方面门店的员工每天也需要提前花费一个小时,甚至更多时间去库房找货,人效大大降低。碰上节假日搞活动,门店库房更是常常爆仓。
日日配的逻辑类似于B2b,通过在总仓拆零的方式,配送到每个商超门店。实现全品配、拆零配、日日配、以销定配。
而门店的库房面积则可以让给卖场经营,陈列更多商品。“此次接手永辉这十几家店,我们会把库房全部都取消,平均每一个店会扩出来1500平方米的面积用作卖场,提升销售额。”刘文亮说道。
日日配除了大大提高了人效,也实现了门店端数据的打通,每家门店每天的销售额、动销商品数据等在总仓都清晰可见。
也正是因为配送中心的建立,让比优特的SKU数从31000个降到17000个,淘汰了绝大部分不动销、不应季、重复率高且占据着仓库的货品。
对于比优特的扩店,刘总也和笔者分享了他的思考:“从经营的角度来讲,大规模才会带来高效率,这两年东北的确迎来了一些结构性的机会,许多连锁商超的撤出,为比优特提供很好的扩张机会。”
去年开始,不少商超加入调改行列。笔者走访了许多门店后发现,大多是热闹开场,平淡收场,核心问题在于——供应链没有真正改变。
供应链效率:卖好/商品,通过提高商品流通效率,降下中间环节的高成本,让进店顾客能真实感受到商品的实惠。
商品差异化:卖/好商品,通过联名共创、自有品牌等,让消费者意识到门店中的商品,区别于其他商超,质量更好、品质更优。
过去,商超主要围绕着生鲜和标品展开,大部分连锁商超与当地经销商直接合作,因此,在供应链上没有纵深。
加入调改,商品差异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开业初期也因此带来了十足的客流。
但多数商超没有可以自己把控的供应链,所以无法控制商品结构,也无法形成价格优势。供应链层层加价,叠加运营成本,使得商品终端售价偏高,在消费者眼中“性价比不高”。
从发展的角度而言,供应链效率是连锁零售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商品差异化无法形成持久的市场竞争力,不能解决今天中国传统商超的实际问题。
比优特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其供应链方面的深耕。据了解,比优特在打好供应链这个基础上,接下来将继续通过真市美供应链,以及比优特自有品牌,强化其在商品差异化方面的竞争力。
“今天的比优特之所以全力奔跑,也是为了给超市证明,市场需要连锁商超,供应商、厂商都需要连锁商超,商超行业依旧充满未来。”刘文亮这样说道。
没有供应链效率,就没有利润;没有差异化商品,就没有粘性客群。市场从来没有放弃商超,只是放弃了不愿意改变的商超。
作为线下实体商业的 “领头羊”,商超这几年被各种竞争业态打得“猝不及防”,被年年唱衰。
这两年来我们能看到许多企业参与调改,推进门店改造、优化商品等等,这是一种信号,挽救颓势的信号。
市场依旧需要商超,但今天的商超必须是一个拥有供应链效率、差异化商品,给到精准客群良好体验的“全新商超”。
PS:过去两年,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零售端掀起的滔天巨浪,正在对传统快消品产业秩序形成巨大冲击。
折扣零售扩张:两大零食折扣巨头突破万店,批发/省钱超市兴起。全品类折扣超市的发展,一定是中国未来数年必博官方网站内,零售行业的主旋律之一。
传统零售调改:在市场冲击之下,无论是商超还是便利店,都在纷纷主动自我调整商品结构,优化供应链,“调改”成为行业关键词。
即时零售加速:巨头们加码即时零售,进一步催化零售市场的不确定性,到家场景的消费持续分流到店场景,即时零售成为品牌必须拿下的战场。
8月19日-21日,上海,新经销主办的【新需求·新供给】——第七届中国快消品大会暨第五届中国快消品零售创新大会,从创新视角解读零售变革,汇聚全国优秀的零售商、经销商、头部品牌商等一线操盘者,围绕“供应链效率”、“商品差异化”、“区域性机会”等热点话题,共同探讨零售业态的创新与机会,寻找下一轮增长的突破口。